本网综合消息:7月31日,为期6天的“跟着赛事游青海”2025年鞭陀龙交流大赛在青海圆满结束。这场以“体育+文旅”为核心的活动,成功将群众赛事的“流量”转化为文旅消费的“增量”,不仅扩展了大美青海的“朋友圈”,还为青海打造“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”贡献了体育力量。
赛事规模空前 凝聚八方选手
本次活动以打造群众喜爱的赛事为核心,秉持“体育搭台、文旅融合、经济唱戏”理念,着力发挥群众赛事的“虹吸效应”,释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。赛事汇集了来自北京、江苏、湖北等地区的72 支代表队、800余名选手,构建起多层次、多样化的赛事体系。同时,通过“赛事进景区、进街区、进商圈”的部署,营造沉浸式、体验式的农体文旅商融合消费场景,成功实现从赛事到消费的“破圈”跨越。
文旅融合体验,参赛者畅游大美青海
活动期间,800余名参赛队员在省内各大景区景点组团游览,直接拉动了餐饮、住宿、交通、零售等领域的消费。他们走进西宁下南关街品尝地道美食,在湟中千紫缘体验篝火晚会,前往青海湖、茶卡盐湖、互助土族风情园及坎布拉等地,深度领略青海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。这种“一日比赛、多日出游”的模式,为青海“体育 +”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模式。
“这次赛事不只是比赛,更是一次难忘的旅行。在茶卡盐湖拍照时,我仿佛置身天空之境,青海湖的壮阔让我震撼。篝火晚会上和当地居民的互动,让我深刻感受到这里的文化魅力,真正实现了‘跟着赛事游青海’的初衷。”来自安徽的参赛者周井新说。
“我们800人的团队所到之处直接拉动了当地的景区景点门票、宾馆、餐饮、交通等行业的经济,除此之外循化辣酱、青海的虫草等特产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者消费的重点,我们统计了一下,在6天的行程中,团队里的每人平均消费2万元左右。”西宁市鞭陀运动协会主席马志兴说。
“本次赛事不仅实现了体育流量向经济增量的转化,还带动了产业链延伸。下一步,我们将依托更具特色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,持续打造‘体育+文旅’的新消费模式,为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注入活力。”青海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业务部部长李伟说。